A1小说网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日志杂文感知的喜好(第1页)

感知的喜好

感知是一个人进行提升的途径,如若大体上进行划分,可分为内感知和外感知两大类。既对自身沉淀的心境和对外部事物观感的领悟。虽本质上都是对自我的提升或改变,但是路径上却有不同。求于内为一种自我的必然,而于外为一种境遇的偶然。所以区分上并不困难,易于理解,也没必要将其统一。知其本质上是一致的即可。

感知分内外也分善恶。在“境遇”一文中我们已对其不同的环境影响下,人自身的行为有过分析,在此我们也不打算再复述。今天我们主要想讲的则是人内心感知与外界感知间细微的交织过程,而非宏观的表现。

人于内感知的善恶沉淀,形成了人的内在自我的善恶标准。而对外部事物的感悟则时时对其内在自我的善恶标准进行着改变,这种改变是不间断的,虽然人的内感知的自我沉淀是在特定时间点上才会进行,而外感知这种对周边事物的获取则是无时无刻不在进行。

当一个人内感知的美好即自我内在的善受到外部美好事物的感召,折射出的是人世间一切至美的本质,而当一个人内感知的善,与外部的美好事物相冲突,这份善会变成带有少许遗憾和欣慰的满足。

当一个人内感知的美好初识外部的阴暗事物时,若接受了事物感知上的吸引,将会无掩饰的表现出来。因为这时阴暗事物的本质还不被其所了解。在其表现上与其内在美好事物一样自然无遮挡,而当一个人那感知的美好并不接纳这种外部的阴暗事物的吸引时,一种无法停止的愤怒将会滋生。

当一个人内感知的阴暗,在其外部美好事物的感召下有其松动,则为人性中无法被泯灭的美好的苏醒。而当一个人内感知的阴暗对其外部的美好事物无动于衷。则这外部美好的事物将被扭曲恶化,不在其内心有任何美好的展现。

当一个人内感知的阴暗被其外部阴暗事物唤醒后。内在的渴望与虚弱将在内外矛盾的遮掩下进行丑恶的行为。而当一个人内感知的阴暗,对其外部的阴暗事物相抵触时,这种阴暗事物的丑陋性将在其内心呈现,人自性的反醒,将会把心底的美好再次唤醒。

——————(上章回复)——————

责任本质

人一般都会多多少少的感觉到自己是有一丝责任的。这种责任感知乎也是人的特点之一。但这责任来源于何,或者说这种责任感的依据是什么?这似乎就并不是看上去那么容易回答了。而且人们口中常常呼出的那些答案也并非那么可靠和理所当然。要知道责任这一词之所以看上去有些神圣,是因为责任的背后是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或者说准确的目的。而这个衡量标准不能来自个人的欲念和狭隘的偏见。是要以人类对所有美好的向往为标准的。以此衡量人们是否还能真的很轻易就说明白他所自认为承担的责任本质和为之确认的依据吗?!我想这时大多数人是否可以认同我们之前说的,人的责任并非一个看上去那么简单就可轻易回答的问题。

责任的本质属于人类行为的一部分,既人类行为中的一部分我们将其称为人类责任或人的责任。这一部分能被称为责任的行为,必是趋于善的。我们不能将杀害一个无辜人称为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所以责任的本质正确完整的定义应该是人类行为中目标趋于善的一部分行为的本质。而责任则为人类所有目标趋于善的行为泛指。责任本身有大有小,有主有次,这是一种责任的细分问题,不在我们今天对责任本质的讨论之中。我们即以将责任的本质定义为一种人类的行为本质。那么我们就可大致上将其划分为两方面,既自主与被动。而这其中又可进行再次划分,我们下面可以一起进行一下这个工作。

当一个人明确自己的对其自身的意识,我们可以称其是具有自主性的。这种对其自身意义的判断不再来源于外界。当一个人具有了这种自主性后,不再需要其他第三者的引导就可独立自的去完成向其所设目标靠近的行为。如这些行为的最终目的为其善。则属人类责任或人的责任范畴即自主性责任。这时一个人的责任,具有其自的自主性,他可以在这种自主性的行为规范下独立来完成其行为。也可以以此规范来在其可能的情况下引导其他人一起共同完成其行为。当他在自身行为的规范下来同时引导他人,即自知而育人,则为一种自主的主动责任。

当他在自身行为的规范下无意去引导他人。对其外界的影响只在其行为本身的范围内。则他对外界的引导性和其外界对其的跟随都是被动的。即这时的责任表现为一种自主的被动责任。

而一个人不自知其自身的意义,其行为本身则会受外界的引导。当这种外界的引导与其行为自身的最终目的为其善,则为一种行为责任的被动的遵守,既责任的被动吻合。我们可称这种行为责任为被动的吻合责任。如这种外界的引导或其行为自身与其最终为善的目的相反。则为行为责任的被动的相驳,即责任的被动偏离。这时这种行为已出了责任的范畴,本身不属于责任。只是人的行为态之一,归于责任行为的反例。

——————(上章回复)——————

存在的可能性

存在即一件事物占有时空。当然这种占有不一定是永恒的,当一个事物在其时空中闪现过,即可说这件事物存在过。由此可知存在的判断与其时空是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所以不可能绕开时空的约束来谈存在与否。

存在成立的必然性。存在如果是成立的,其必然生的条件是时空的无限,即只有在无限的时空这个前提下存在成立后的必然性才能满足。当一个事物在其自身的自证性,即其存在的可能性上是成立的,那在一个无限的时空中,其是必然存在的即无限时空中存在成立的必然性。

反之,如果这个具有自证性的事物,在一个有限的时空中,则不具有这种必然性。虽其存在是可自证的,但其存在本身是偶然性的。一个自证性的事物在一个有限的时空中既有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即有限时空中存在的偶然性。

存在如果是非成立的,即概念中的不存在。这里我们要说明的是,不存在是不具有自证性的,也就是说我们并不能直接得出事物本身不存在这种自证性。所以我们只能根据事物与时空的关系判断其几种不同状态。

如果存在不成立,那么在一个有限的时空中,这种不成立将成为必然。事物的不存在在一个有限时空中是可被确定的。我们可知一个有限时空内事物的不存在,即有限时空事物不存在的必然性。

同样,如果存在不成立,但在一个无限的时空中,这种不成立将无法被确定。事物的不存在在一个无限的时空中不是必然。我们无法确定事物在一个无限时空中的不存在。即无限时空事物不存在的偶然性。

我们由事物本身可得出两个确定态和两个不确定态。同事物存在的因素一样时空的有限与无限也可延伸出两个维度,既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这样事物存在状态可细分为六种不同的细分态,即无限时间中存在成立的必然性,无限空间中存在成立的必然性和有限时空中存在的偶然性,与之对应的是有限时空事物不存在的必然性,无限时间中事物不存在的偶然性和无限空间事物不存在的偶然性,具体的我们大家有机会在一起探讨!

——————(上章回复)——————

人性的趋势(原罪)

在中国人世俗生活的概念中,愿意相信人之初性本善这样一个美好的信念。但却又承认这世界上人心的险恶,这看似的矛盾在中国的哲学中早已有了完美的答案。甚至更有在其反面的展开。所以人之善到恶不是问题,人之善为善也不是问题。以致于人之恶为恶,其实也不是问题,那么问题是什么呢?!是人性为什么?这是一个问题。人性为善为恶,这是一个恒古存在的讨论。

人性为善,为什么这人性之初的纯善会那么容易被世俗所沾染,沦落为人性之恶呢!这天地之纯善似乎太无力了。所以人性之纯善一说,我是不完全支持的。那么是不是说人性之恶才为正解呢?那到未必,人之恶应如鸟兽,而人非鸟兽,何时何地人总有别于鸟兽,这时人之初的纯善,似乎又真的存在。那问题纠缠在了一起,似乎无法在使其更加明晰。这是一个无法解答的问题吗?现实中其实并非如此,大多数人并不为人之恶的存在而绝望。当然一般情况下也不会因为人之善而对每个人都心无挂碍的如己相待,那样的无差别的爱也实在太少。所以其实在大多数人的心中是有个答案的,只是没有机会或没有意识,再做更深入具体的整理。接下来我们不如一起把这个工作来完成。

一、人性之善恶共存。人性不管何时都非纯善,更非纯恶,而是善恶共存的。人之初必是善多于恶,没有自然而然生下来的魔鬼,只有初生下来的“天使”。这个“天使”是必须要打引号的,因为真的天使不会在人间。但真的不必为此感到悲哀,生而为人做好人以不易,人自身的珍贵,应有自我足够认知。所以一个人不管做了什么,说其是魔鬼都是对其的一种谩骂与诅咒。我想人与魔鬼的距离并不比人与天使的距离近多少。平常人的一生过好自己即以感受很多。终其末了大多数人还是善恶共存的,所以要定人性之态,不管人之初,还是人之末都在这善恶之间的平衡点上,人性本为善恶共存,不然何以为人!

二、人性之善的流失。我们说了人性是善恶共存的。但为什么世人常常会感到人在世俗中在逐渐变坏呢!人性善的易流失和人性恶的屈从,这难道完全是人们的一种错觉嘛?!人在无外力的情况下是否会更放纵自己呢?不得不说的是,大多数人并没有那种自律,而即使能以一种习惯来约束自己的,这习惯,也来自后天的很大努力,虽然在这其中有一些天性使然。但真的很难说它是来自天性的本能。人性中这种对自我约束的弱化才是天性的一部分。人的善是可流失的,可流失的善或者说人性有趋于恶的趋势。是人性的一大特点。

三、人性的自醒。人性是否会流失殆尽,在人趋于恶的时候,如无外力的影响。是否会一直堕落下去,无人性可言?庆幸的是这样的事并不会真的生。人性中的善会在无外力的情况下自醒,而每次这种自醒都会唤起人性自身的恢复。人性的善恶共存的性质不会改变,即使在它滑向恶的深渊时也依然如此,人之为人而不变。

——————(上章回复)——————

目的与过程

一些看似明确的事情,有时往往在时空的流逝中变得模糊起来。人们也视乎很容易接受这种模糊,好像这样原本如此,不存在那种明晰,这真的不能不让人对其感到奇怪。这样的事太多,如我们这里说的目的与过程就如这样的一个“对立”存在着。人们也常常对此叨叨不休,好像这件事只有一个争论的议题,不存在那明确的答案。是什么样的人才能喜欢这样的思维方式呢?应该是那些无聊而又不甘寂寞者。这样的人说的越多,世界越混乱。所以在我看来,不是什么话听上去都有易,有些听的越多越会让自己迷惑。终于像这样目的与过程各自意义如何判断的基本逻辑都无法明晰。这也是一种悲哀!

“目的”一件事情的意义所在,“过程”完成的动作累加,谁更重要?!这根本就不成为一个问题。目的的重要性应人们根据自身去抉择,而过程就根本谈不到重不重要,而是正不正确。仅此而已。我们在此并未将问题简单化,也未有概念的偷换。大家可以用逻辑判断一下是不是这样?认真的思考后这个问题就是如此简单而且明晰。但这样一个并不复杂的问题,为什么又会出现那么多争论和最终无法定夺的局面出现呢!这就源于人们往往不愿对问题做出真正深层的思考,而却容易轻易相信自己以为的。哪怕那是一种混乱的模糊态,他们也很容易轻松接受这个“自我判断”。如这个问题如此简单,但人们却犯了一些列错误。并最终接受了这一系列错误导出的模糊态,我们下面来一起分辨一下易造成这些错误的所在。

一、结果不等于目的。这是人们对这个问题之所以模糊的根源之一。一个行为之后必有一个结果,这个结果有时会与人们最初的思想暂时相左。但这并不会改变人们最初的想法,如果这个结果是过程中必须得预定,那么它只是一个无法避免的暂时态。如果他是在其过程中意外出现的差错。那么就需要人们在接下来的行为中对其进行弥补,让其对其整体的影响最小化。如果这是一种必然无法更改的最终的相反结果。那么这个行为或者说是过程就是失败和错误的。与其最初的目的相反。而谈不上这个过程和目的谁最重要,所以在分析了结果和目的的区别后,那个介于结果造成过程与目的相矛盾的论题是不存在的。

二、过程中的目的。一个人的一念间,即目的,有时会很易于完成。如拿起手边的水喝一口。但有时并非都是这么简单瞬间即可达到的行为。如人们当下各自为之奋斗的目标及目的。虽各不相同,可能都不是短时间内能完成的。如这样的目的,在其各各行为阶段都会有其各各阶段的结果。这些结果在其预设中必为其目的服务。而外界不可预测因素的参与和过程自身的复杂程度,并不会改变这种内在逻辑。

三、目的的连续性。在其行为既过程的各个阶段都有其各自的结果和其目的。在其区分为目的与结果的不同和各阶段目的的统一后,我们有必要理清一下两者的关系。在一个整体过程中,各个层次的各个单独行为中的结果是可以与其最终目的看似相反的。但这个结果的目的,即单独行为中结果的目的性必是与其最终目的是一致的,既目的的连续性。

四、过程的连续性。在一个整体的过程中,任何一个单一的看似独立的过程都是其整体过程的一部分,即组成了这个整体过程的一部分。所以在其整体过程中会存在一个个完整的个体过程,甚至这个个体过程还可以存在看似独立完整的隶属自身的个体过程。但在整体上看,它们是有机,连续,不间断地既过程的连续性。

——————(上章回复)——————

无差别(二)——体论

一个人如只是个体的存在,自身的行为与外界的运动是有明确明显的边界。但如世界还有一粒沙的存在,他们则是一个新的整体(系统)相互的行为于彼此相连。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